中藥蒸浴療法
又稱「蒸浴療法」,利用藥物之蒸汽,進行的一種氣霧沐浴法。中藥蒸氣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。所用中藥多為祛風散寒、祛濕解毒、行氣活血之品,具有發汗、解表、溫經、除痛、止癢作用。運用方式有局部和全身之分。其優點是不必泡在水中,不必擔心衛生問題,但需要特殊設備。
全身蒸氣浴: 全身蒸浴適用於全身性疾病或保健用途,最好在配備完善的室內進行,使藥物的氣霧能均衡散佈,並可控制通風和氣溫。藥材選用依辨証原則,煎湯備用,例如:
失眠 :桑寄生、石菖蒲、薰衣草、桔皮、合歡花、菊花、百合花、茉莉花等;
精神緊張 :白芍、夏枯草、遠志、百合、鈎藤、合歡皮等;
減肥 :玫瑰花、桑葉、川芎、荷葉、虎杖、通草、佛手柑、陳皮等;
風寒感冒 :麻黃、桂枝、生薑、紫蘇葉、甘草等,証隨汗出而得解;
暑熱 :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、板藍根、竹葉、薄荷、檀香、大青葉、冰
片。
另外,皮膚病按辨証用藥,通過全身薰蒸可緩解症狀。
局部蒸薰藥浴: 局部蒸薰的要求較為簡單,將噴霧器對準患處,熱氣有助局部症狀緩解,功能康復,適用於損傷性疾病或某一特定部位的病症。通常先蒸後洗或浸泡。本法簡便有效,對骨傷科康復中,出現的活動障礙或酸痛很有效。適當選藥能對特定部位的損傷發揮更好作用。
頸項部 :如落枕、軟組織扭傷、頸椎病。
羌活 |
散表寒、祛風濕、利關節 |
獨活 |
祛風勝濕、通痹止痛 |
防風 |
發散風寒、去濕止痛、祛風止痙 |
川芎 |
活血行氣,祛風止痛 |
紅花 |
活血、祛瘀、通經 |
延胡索 |
止痛、活血、行氣 |
蘇木 |
解血破瘀,消腫止痛 |
肩胛 :如肩周炎、肌腱炎、軟組織勞損。
海桐皮 |
祛風濕、通經絡、殺蟲、收斂、鎮痛 |
透骨草 |
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、祛瘀生新、活血消腫 |
乳香 |
活血止痛、消腫生肌 |
沒藥 |
活血、行氣、定痛、舒筋通絡,消癰生肌 |
當歸 |
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、潤燥、滑腸 |
紅花 |
活血、祛瘀、通經 |
防風 |
發散風寒、去濕止痛、祛風止痙 |
白芷 |
祛風解表、止痛、消腫、排膿、燥濕止帶、解蛇毒 |
腰部疾病 :如急性扭傷、慢性肌勞損、腰椎病。
獨活 |
祛風勝濕、通痹止痛 |
秦艽 |
祛風濕、清濕熱、止痹痛 |
川牛膝 |
逐瘀通經,通利關節,利尿通淋 |
細辛 |
通關開竅,散寒,祛風止痛 |
延胡索 |
止痛、活血、行氣 |
川芎 |
活血行氣,祛風止痛 |
上肢外傷 :如傷筋、脫位、骨折後期。
伸筋草 |
祛風散寒、除濕消腫、舒筋活血 |
透骨草 |
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、祛瘀生新、活血消腫 |
荊芥 |
解表散風、宣毒透疹、止癢、療瘡、止血 |
紅花 |
活血、祛瘀、通經 |
蘇木 |
解血破瘀、消腫止痛 |
劉寄奴 |
破血通經、除瘀消腫、止血定痛 |
桂枝 |
發汗解肌、溫通經脈 |
下肢外傷 :如傷筋、脫位、骨折後期。
伸筋草 |
祛風散寒、除濕消腫、舒筋活血 |
海桐皮 |
祛風濕、通經絡、殺蟲、收斂、鎮痛 |
五加皮 |
祛除風濕、補肝腎、強筋骨、利水消腫 |
川牛膝 |
逐瘀通經、通利關節,利尿通淋 |
木瓜 |
平肝、和胃、舒筋絡 |
三棱 |
破血祛瘀、行氣止痛 |
莪朮 |
破血祛瘀、行氣止痛 |
骨關節病 :如骨關節炎、風濕性關節炎、類風濕。
透骨草 |
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痛、祛瘀生新、活血消腫 |
紅花 |
活血、祛瘀、通經 |
川芎 |
活血行氣、祛風止痛 |
蘇木 |
解血破瘀、消腫止痛 |
延胡索 |
止痛、活血、行氣 |
川烏 |
祛風除濕、消散腫結 |
草烏 |
祛風除濕、溫經止痛 |
路路通 |
祛風、活絡、利水、通經 |
蒸氣藥浴注意事項
|
為防全身蒸浴時出汗過多,帶來不良後果,可在中途適當飲水; |
|
結束後必須適當休息,以防虛脫跌倒; |
|
注意溫度,小心燙傷,局部薰蒸時保持恆溫在 70°C 左右為宜; |
|
寒冷季節要注意保暖。 |
待續…